寄往2022的心愿

感情分析

  

#寄往2022的心愿#
“迷时师度,悟时自度。”唯有自己悟出来的东西,才能从根本里生出芽来,向上生长。昨天下午通过2021年最后一期心理学习沙龙,我明白了2022年的心愿:持续地看见并成长自己。
在沙龙上,我有三大“看见”——
一、看见了参加课程的姐妹们的成长
这是我第6次参加东莞QK心理沙龙。
开始是抱着A与B的态度去的,后来,才慢慢地感受到了青稞心理的核心理念:能正向落地地解决问题,铮铮铁骨,掷地有声,真正能帮助到那些深陷痛苦的家庭,越发笃信这是一套值得学习的系统。
今天,也看到了参加课程后姐妹们的变化,A已不必说,两个孩子都曾经休学,经过两个月学习,孩子均已复学,且越来越优秀。
B也越来越淡定,早已告别儿子当年休学的状态,她感知与捕捉问题的能力,越来越游刃有余,总结很到位,见解很深刻,不再是当年混沌的一团和气。
C的一番条分缕析的自我剖析,更让我佩服,有事实,有分析,有感悟,有真相,将自己的问题看得很透彻,归因很合理。
而D的觉察力十分惊人,笑容舒展了,心沉下来了,有了敢于正视与解剖自己的勇气,以壮士断腕的决心。
E也终于看见了习惯性地预设结果的纠结,开始向自己宣战,虽然很难,但她做到了,别人的话能入心了。
兜兜转转,大家总算找到了真正可以自我成长的途径,由衷地为她们高兴!
二、每个人都从沙龙中看见了自己
“听别人的故事,见自己的影子”,我也从大家的自我剖析中看到自己的思维模式,这是最为珍贵的。
C说起自己的无视规则,对照自己,我也发现有时候也会这样,并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,为自己开脱;
D称从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 “说不得”,“不能受委屈”,否则就会很大反应。清晰地觉得,我也是这样,一旦被别人否定,就会自动跳出来。潜意识里不管这个人是谁,我也先照顾好自己的感受。
当F说起自己遇事不明确表达,不敢真实,善于迂回时,我也发现自己也会这样,会敷衍孩子与爱人。
当A谈起之前教育儿子时会翻旧账,从一件事说到另一件事。我也一样,本来跟孩子说一件事,会扯出一堆陈年旧事,甚至与所述之事南辕北辙,目的是让孩子愧疚,让自己舒服。
这一面面镜子,明晃晃地照着自己,有点儿不敢让人直视。
但奇怪的是,在这个场域中,看到自己的诸多毛病后,我是开心的,并没有对抗,而是“闻过则喜”的感受。
有些点虽然暂时没想通,但以后会慢慢琢磨,允许自己有自我消化的过程。
“看见了,就自由了。”看见觉察的开始,是改变的前提。
如果没有这样的际遇,我会一直活在自己可怕的思维模式中,而不自知。
3、深层次看见自己盲区的感觉真好
因为认同和触动,我放下端庄,勇敢地晒出了自己的问题:我讲最近两次对他人发脾气的困惑,我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样,理直气壮地对ZF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发火,对物业管理人员发火。
大家的分析,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得理不饶人,容易被激惹,习惯站在道德制高点评判他人,享受活在自我感受中——原来是这样!我并没有自己认为的那么好!
其实,我思想中深层次的逻辑是:别人得满足我的愿望,得按着我的想法来,得听我的。如果没有,我就要狠狠反击,不惜用激烈的语气,用冲突的形式,让别人就范。
E说是因为我生活中没有老师那样的榜样:从来不疾不徐,从来慢条斯理,但却有一番让人敬畏的力量,永远以温和、教养、体面的方式解决问题。
的确,现在想来,我赢得了结果,却失了风度啊!
想想自己当时的自己,一定是面目狰狞,情绪是负向的,不舒服的。好在可以慢慢地觉察,然后有意识地去修正,让自己越来越好,越来越平和待人,充满慈悲。
4、我所记录且有感触的知识点
(1)不断地检视自己,修正自己,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;
(2)父母亲躺平,孩子才会躺平;
(3)真正起作用的是人的底层动力,也就是潜意识,底层动力从原生家庭习得;
(4)我们对自己的习性,如果无感,是最可怕的;
(5)做事有头有尾才叫优秀,不一定在大事上,而是体现在小节中;
(6)凡事要用阳谋,而非阴谋,就是要真实;
(7)思维模式,需要通过事情去呈现,通过处理事情才能明白;
(8)遇到存疑的事情,马上核实,而不是去猜测,尤其是对于女性;
(9)唯有参与,才能成长,参与度越深,成长得越快;
(10)举重若轻,举轻若重,遇事一直琢磨,遇到大事时,才会顺手拈来;
(11)三观,就是立场,是非,对错。有了正确的三观,遇事自己才会有判断,才会去成长;
(12)有问题,无意识,不检视,就会掩盖问题,累积后,可能会出现大问题;
(13)孩子是在各种问题中长大的,如果做父母的三观正,孩子就不会有大问题。
总之,每个人内心都有许多幽暗的角落,角落里藏着不为人知的幽微人性,只有阳光洒进角落,才能迎来美轮美奂地明亮。        
期待在2022年每月一期坦诚相见的沙龙里,“看见”越来越好的自己。
#东莞头条##心理咨询##教育##畅谈家庭教育##教育听我说#

  

标签: 感情分析